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

时间:2024-06-04 19:04:11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
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,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,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1

一.说教材

单元及教材分析

今天说课的题目是《我的叔叔于勒》,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的教学内容,具体编排在第二单元第二课。这一单元收录的文章都是小说。我把它安排在了本单元最后一课来讲。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,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,揭示人性的假恶丑,彰显人性的真善美。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,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,是纪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。高尔基说过“文学即人学”。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,在享受审美愉悦中,认识自己,提升自己,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。本单元上承七八年级的小说单元,下启九年级上的小说单元,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,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,莫泊桑的这篇小说,情节波澜起伏,张弛有节;人物寥寥,却个性鲜明;立意深刻,语言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化。这得宜于作品生动逼真而又幽默风趣的细节描写,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讽刺的语言特色,以及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表现手法。

小说描写若瑟夫一家朝思暮想他们在国外发了财的叔叔回到家来,可是他们竟然意外的发现于勒叔叔不过是一个贫穷落魄的小贩时,竟然拒绝和他相认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,对人物内心活动深刻的揭示,鞭挞了假丑恶,彰显了人性的真善美,这样的作品,能给人以启发,耐人寻味,也能引发学生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思考。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。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,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。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,平常的情节,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,可是能表达得深刻,能够给人启发,耐人寻味。

二.说课标。

1.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,注重“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”的三维目标。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: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,注重情感体验,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。能初步理解、鉴赏文学作品,发展个性。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。

2.根据课标要求,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:

(1)、跳读文章,理清小说情节。

(2)、品读文章,理解人物形象。

(3)、学习本文,明确文章主题,认识社会现象。

教学重点:目标1和2

教学难点:目标2和3

三.说学情。

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,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,但是理解分析、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,感性多,理性少。所以必须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,引导学生积极阅读,体验感知,思考领悟,提高他们的品味鉴赏能力。

四、说教法与学法。

对于本文,我还是采用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法。分为三个板块来讲。第一,跳读文本,分析情节。第二,朗读文本,分析人物。第三,深入探究,分析主题。在学法上,跳读法。圈点勾画法,诵读法。小组合作学习。简约教学 一课一得。

五.说过程:

本文的教学过程,首先是作者简介,再次是找于勒的称呼,从对于勒的称呼中,我们可以得出,菲利普一家人对于于勒称呼变化,始终是以钱为准绳的。再次整理得出小说的情节。再通过填充对联的横批,进一步理解文章。从称呼出发,我们又找出是谁送给于勒这些称呼的,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的朗读,得出人物的性格特点。也体会出,描写人物的方法。接下来,我们又找出于勒悲剧的原因,由于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说,有点难,我打出了背景资料,降低难度。这样,学生们得出了原因。进而也得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。

五:说反思。

(一)、潜心阅读文本,使课堂教学符合我校学生底子薄的特点。为此就首先要找准切入课文的“点”。在反复研究教材后,我将切入点定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上,于是我先让同学找出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,然后画线并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,由此理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索——小说情节可分为于勒有钱时和没钱时;由此又理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索——害怕→盼望→躲避。再从语言、动作、表情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,这样最后挖掘出小说隐含的深刻主题思想。在品析语言同时链接中考考点——人物形象的分析。 。

(二)、多方面能力培养。

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,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,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,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、语言探究,并跳出课文诵,读课文,这样老师“搭台”学生“唱戏”。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,让学生为主角。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、共同探究的舞台,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、与作者对话多向互动的过程。在此过程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。

陶行知先生说“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”,本节语文课是学生自己寻找答案、思考回答、讨论回答。,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节超出我预想的课堂,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的发言让我惊喜不已,我看到了学生潜能如花绽放,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,作为教师的我不由从心佩服起他们。两年多来,踏踏实实的语文教学,真实的让我感觉到学生在成长。

(三)在教学过程中, 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:

一、对学生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。

二、在人物探究时,有几句话引导略有不到位,让学们在探究时多花了些时间。

三、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点拨不太到位。

四、最后的想象写作,放到课堂完成才会精彩。
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2

一、说教材

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说: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,说教学目标,说教学重点,难点。

(一)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
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,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。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完成的本课教学目标看,要教会学生体会塑造人物形象,叙述故事情节,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,从而为学生更好的鉴赏小说打下一个基础。

(二)说教学目标

新课程标准指出,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,熟练地掌握字音,字词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,理清小说线索,理解主题思想,体会重点语句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和意义。

1、知识目标

认识字音字词

理解全文的结构脉络,理解主题思想

学习研讨文章的主人公是谁

2、能力目标

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

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

3、德育目标

……此处隐藏27921个字……的阅读品质。

2、教学设想:解读《我的叔叔于勒》的路径有很多,但人们普遍认为万变不离一点—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其实,如果站位稍高,从故事的人物群中抽身出来再看,我们会发现,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。教学过程中,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,不再以人物为中心,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,再进一步揭示小说主题。我让学生自己了解小说的人物以及相互关系,人物称呼以及态度的变化,进而挖掘小说的主题,并且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,多角度分析小说的多元化主题。

3、教法指导:

(1)整体感知法:这是一节智慧技能训练课,重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并设计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,因而整体感知是重中之重。我采用默读法让学生进行整体把握。

(2)启发式教学法:教师以精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、分析、解决问题。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探究的话题,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,分析、理解小说主题。

(3)发现探究法: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互学形式,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。课堂如果只让学生独自思考,部分学生会无得,因此要组织学生讨论,促成学生对话,思想在碰撞中产生,知识在交流中生成。这就是以学为本,以学论教。

三、说学法:

1、设计理念:精心设计教学情景,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,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;来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知。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,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,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。讲述过程中,运用图片和材料等教学手段,再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画卷,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,让其展开讨论,一则可加深印象,二则可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。

2、学法指导:

过程:理解——品味——感悟。

学生学习本文,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,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。其次是品味课文,要求学生圈划出称呼变化的词语,进行一定的分析;并且抓住一个“变”字,通过变化的对比,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,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。最后感悟课文,感受作品中的主题。

具体方法:

①。圈点勾画法:不动笔墨不读书,要做好标记

②。合作探究法:对本文设计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,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,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以分析情节为突破口,探讨小说多元化的主题。

③、比较法:于勒三次变化的身世,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迥异的态度变化等,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入理解主题。

④、辩论法:引导学生对主题多角度的分析与把握,围绕文本内容进行辩论,在辩论中探究作品主题,锻炼口头表达能力。

⑤、多媒体辅助教学。

四、说教学过程:

导入新课———预习交流———整体感知————多角度探究主题————拓展延伸

(一)导入新课

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《高老头》中说“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。”的确,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,这不仅在过去,在国外,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。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,马克思、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。(看大屏幕)由此可见,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。金钱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。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,以他卓越的成就准确犀利的阐释了这种关系。今天,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小说《我的叔叔于勒》,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吧。(大屏幕)

【这一环节能够激荡出学生内心的波澜,有利于学生酝酿感情,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。】

(二)预习交流

1、字词情况(小组展示预习情况)

2、走进作者一小组说,其余小组补充,最后看大屏幕加深印象。

(三)速读课文,整体感知

第一个环节:自学

1、快速阅读课文,明确人物关系,熟悉小说主要内容,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。

2、扫读课文,勾画圈点,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。

第二个环节:合作交流。学生小组讨论,之后陈述,然后大屏幕展示。

第三个环节:看投影,根据情节复述小说。

【这个步骤主要是在理清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情节变化的动因,也为下面的领悟小说的主题作铺垫。】

(四)再读课文,多角度探究主题

第一个环节:再读课文,深入思考

1、找出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前后后对于勒不同的称呼。(用文中的相关词语作答)

2、给这些称呼分类,看看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,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?

第二个环节:交流阅读成果。

第三个环节:探究文章主旨

第四个环节,多角度探究小说主题。首先明确要求(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,从情节上或者文中的不同人物入手。)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之后小组成员展示。

【这步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,发扬个性、创造性,进行多角度的、有创意的阅读。】

(五)拓展延伸

1、名人对金钱的评价:

罗兰: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,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。

三毛: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,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。

其他:

贫居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。

有钱能使鬼推磨

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对金钱的看法!

2、想像一下,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,他们会怎样?展开联想,试着加以描述。

【学生在完成对于情节的把握、人物形象的分析、主题的理解之后,再进步就是把握小说的语言,抓住小说写人的手法,利用改写,既可以迁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,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,因此,对于小说仿写,就出现了可喜的一些创新思维。】

(六)教师小结

同学们,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引线,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,劈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。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,而作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永久的。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同学们都能保持善良、纯真的本性,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。

(七)布置作业:想象作文完成。

五、说教学反思:

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下,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,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。为此,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,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几个教学活动,积极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,并且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思考、探究,既培养了能力,也发展了个性品质,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,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适当延伸迁移,将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有机结合,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
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认识到:在新课程下,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,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,充分开发教育资源,精心设计教学活动,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。

《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说课稿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