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6-04 19:06:56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
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,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

自己是唱着《小燕子》长大的,《燕子》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,经过了这么多改革,它还是被留了下来,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,怎么教呢?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!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?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,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。于是从字词到标点,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,万事俱备只东风了。

本文语言清新明快,描写准确生动。燕子可爱的外形,飞行的轻快、休息时的优雅,都一一跃然纸上,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。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:

1、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,促进教学的自主性:

在本课教学中,能做到尊重学生、信任学生,尽可能地创设条件,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、自主参与的机会。如:在观赏了春天美景以后,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,并通过自学的方式,从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烂漫的词句,通过朗读来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的勃勃生机。在学生学习第二段课文时,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燕子飞行的轻快的?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。这样,学生就能比较灵活地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,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。

2、不断丰富学生想象,链接生活实际,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:

人们常说,文学作品源于生活,而又高于生活。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,要读懂它,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,才能学得灵活,觉得透彻。如:在理解 “赶集”一词时,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,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?为什么这样说呢?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,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,给人以热闹的感觉。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,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,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;在让学生感受春风、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,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。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。学生说出了: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、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”、“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”、“细雨鱼儿出,微风燕子斜”、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”等优美的诗句。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,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,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。课文重点段落是写燕子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,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,在语文教学中唤起情感的共鸣,最后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:

师:蔚蓝的天空,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,远远望去这多像五线谱啊。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?? 师:你们看,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,正做着快乐的梦呢。你们猜猜看,它们梦到了什么呢? 学生1:它们梦到了美丽的春天,柳树绿了,桃花红了??

学生2:它们梦到了自己从南方飞到这儿时所经历的困难??

学生3:燕子宝宝梦到了,妈妈刚才是怎样教自己捉虫的??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“教学建议”中指出:“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、感悟和运用,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,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,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,促进学生持续发展。”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

学中,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。在这一教学片断中,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、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,唤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,在教学中我并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,而是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。我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:“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。”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,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以前,我在教这一自然段时,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。而这次在教学时,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,鼓励学生联系生活、联系已学知识、联系已学课文,充分发挥想像。不难看出,在这一教学片断中,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。

学生有书写障碍怎么办?

在我们的认知里,不会写的是能力问题,而不写作业的绝对是态度问题。而对这一类学生我们是怒其不争的同时又有些厌恶的,偶尔会发出这样的感叹:“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懒呢?”

也许,有一部分学生真的很懒,但很多学生都有一些学习障碍,并不能让我们以一个“懒”字遮盖住我们的无能。是的,我得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,我甚至无法发现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学习障碍,我只能以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。至于最后的结果,谁知道呢?但,我相信只要他们在进步,最终会离开我自己也能努力前行吧!

小苗,一个山区的孩子,虎头虎脑的,有些憨实,问起他什么总会眯着眼羞涩地一笑。他的父母都是农民,父亲在外卖保险,算是村子里的能人,写了一手漂亮的字。我从一年级起教小苗的。拼音部分写的作业不多,我没有在意。渐渐地,我就发现他的作业总有些慢吞吞,于是我有意识地减少他的作业量,偶尔我会在教室等他写完作业再放他离开。我想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掉队吧。在我的严密监督之下,小苗的一年级险险地过关了,成绩不算很好,也不算很差。写作业慢的原因,我思考了一下,认为是他注意力不集中,有段时间还查了查感统失调综合症。但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确定他是哪种原因。

二年级,要学的字成倍增加,学生们很吃力,当然也锻炼了他们。而我们两班合为一班,班级人数的增多让我也很吃力,当然也锻炼了我。但是,对小苗或者还有几个学生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看着他们完成作业了。后来,他们的作业有时是没完成的,我有些担心,但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折腾他们,也实在不忍心把他们的休息时间也占用了。毕竟,快乐的童年回忆是那些知识所无法填满的。我纵容了自己,也纵容了他。于是,付出与回报成正比,他原本就很难掌握的字崩溃了,提写20个字能对4个还算是很努力的结果了。说实话,我很吃惊,他就算反应较慢,这也太离谱了。何况,数学老师说他的成绩还可以,不算太好但也不错。而他写的字很显然是不太协调的,与他爸爸的字简直没法比。我想他的家人看到他这样的字也有些不能接受吧。

我自然不想他的字再如此错下去,老师们不是常说吗“字都不会写还会做什么?”我该怎样帮助他呢?他的症结到底在哪呢?注意力不集中?手眼不协调?感统失调?我不知道,但我会最笨但有效的办法。事实上字的记忆书写也是来不得半点虚假,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来记。这也是有些学生,尤其是所谓的“懒”学生语文学不会尤其是字写不好的原因吧。我在他每天上自习课的时候,单独给他提写,每课一次,每次错误的他再写,我再

提,直到这一课他全部能听写正确。就这样,我给他提了十几课,他逐渐地能够对的多一些,一课的字词他能在两次后全部记住了。看着他的羞涩的笑,我想他是 ……此处隐藏10127个字……课堂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。

在教学《那只松鼠》一文中的“逮松鼠”时,有学生要求表演,我思考片刻,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,有3个学生上台表演,其他同学观看。刚表演完,孩子们要求再表演一次,并提出:“松鼠”跳时应该跳高一些,再叫几只“松鼠”吧!

表演又开始了,六只“小松鼠”在讲台上跳过来跳过去,“父亲”一会儿捉这只,一会儿捉那只,累得直喘粗气,瘫坐在地上时,“小松鼠”却跑到他面前逗他。父亲想:“女儿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!”又奋起直追“小松鼠”。逮“松鼠”真是不容易,眼看要逮到了,“松鼠”却机灵地逃脱了。后来“父亲”用随身携带的网袋,终于网住了一只。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

《书本里的蚂蚁》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,故事好懂有趣,学生喜欢,故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自由地读、自由地说、质疑问难、合作学习。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,课中我设计了“文字串门”游戏,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。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,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陈卓都举起了小手,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。我不由想到,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,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,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,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?“文字串门”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,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,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,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

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,充满了童趣,在教学中,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,句子引导学生朗读,感受小贝当的可爱。

1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情朗读

生活经验的迁移,就是把学生以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。为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第一句,“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。”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,朗读之前,让学生回忆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过谁大摇大摆走路的动作?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,唤起了对“大摇大摆”的形象思维,再加上动作表演,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,体会到了小贝当急切想长大装大人的夸张动作,又进行了口语训练。

2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

当店里其他客人都一个接一个走了,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,傻乎乎地躺在椅子上。这时,小贝当会想些什么呢?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拟人化的动画场景,激发学生想象。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,小贝当那种纳闷、疑惑的神情,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

《乐游原》

古诗本身的特点就是诗情画意,在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,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,促使学生在诗境中分享美,理解美,进而能欣赏美,感悟美。在本首诗的教学中,我是这样做的:

1、张开想象的翅膀。在学习这首诗时,引导学生发挥想象,将诗句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。如,教学“夕阳无限好”时,我抓住“无限”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,同诗人一起尽情领略古原日落的优美景致。通过读、听、品,让学生用自己的纵情想象去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。

2、激发情感。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和活力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参与诗歌的学习,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,乐读古诗、善读古诗、美读古诗。在诗中引导学生交流情感,感悟情感,表达情感,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担心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叹。

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

为了贯彻落实语文“课标”提出的新理念,休现“课标”倡导的新学习方式,我这样设计教学思路,效果较好。

一、课前做好两个准备工作

1、布置预习,可让学生看看有关赵州桥的图画,然后读读课文,查查工具书籍,自学生字,并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“雄伟、坚固、创举、美观、遗产”等词语的意思。检查预习时,要把重点放在纠正读音上。预习中要求理解的词语可以在理解课文过程中检查处理。

2、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、网络等途径搜集或下载与课文有拳图片、文字资料等,以拓宽学生视野,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赵州桥及相关知识。

二、课上抓住三个重要环节

1、直接从学生预习或所获资料入手,避免在“导入”环节上兜圈子、浪费有效教学时间,稳、准、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。

2、略读一、四段。第一段可彩教师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白赵州桥的位置、设计者及建造的时间。第四段的处理建议彩感情朗读法,让学生明确这段是作者对这样一座雄伟、坚固、美观的桥发出的由衷赞美。这样做既体现了“课标”读中感悟、读中理解、读中积累的要求,又节省了教学时间。

3、精学二、三段。可在开课伊始问问学生,通过预习,你最喜欢文中的第几段。汉有的学生答到第二段或第三段可就先直接重点学习第二或第三段。第二、第三段的精学,教师应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,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,让学生自由围坐(或站)一起,结合讨论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。第二段的讨论题可设计为:这段写出了赵州桥的吧两个特点?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你最喜欢这段中的哪句话?站起来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听。第三段的讨论题可设计为:这段写出了赵州桥的哪个特点?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这段的第一句在第二、第三段中起什么作用?你喜欢这段描写的哪种姿态的龙?为什么?你能读好这段话吗?试着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。

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,展开交流。这时老师应结合学生交流用课件(或实物投影仪)出示以下重点句让学生加以理解,并练习感情朗读:(1)“这种设计,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,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,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,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,节省了石料。”“创举”的意思是什么?为什么称赵州桥是个创举?“这种设计”指什么?这种设计有哪两个优点?引导学生理解“这种设计”是指在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建两个拱形的小桥洞。优点有:防洪排涝,加固桥身,节省石料。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“世界之最”,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。(2)“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,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;有的刻着两条飞龙,前爪相互抵着,各自回首遥望;不有的刻着双龙戏珠。所遥龙似乎都在游动,真像活了一样。讨论:这里写了图案上的龙的几种姿态?“所有的龙”指的是哪些龙?引导学生明白,这里写了图案上的龙的三种姿态。第一种是两条龙的身体缠在一起,第二种是腾空飞起的龙,第三种是两条龙在玩一个珠子。与此同时播放与第一、第三句文字相关的多媒体课件,配音范读,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文字,辅之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,读出自己对课文理解,读出对造桥人智慧才干的佩服,读出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。完成以上环节后让学生练习背诵第二、第三段。

三、课后设计四个拓展延伸

根据课文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,课后我们可设计以下拓展题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任选其中的一至二个题目完成:

1、做回小导游,向你的父母或亲戚介绍一下世界闻名的赵州桥。

2、搜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图片、文字资料展示给斧小伙伴们看。

3、画一画你所喜欢或你心目中的石拱桥。

4、仿照课文中第二、三段的写法,选择家乡的或你熟悉的一座桥,写一段话。

《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