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典故

时间:2024-06-04 19:06:47
成语典故

成语典故

成语典故1

典源出处

《太平御览》卷四○七引 《后汉书》 曰:“肃宗始修古礼,巡狩方岳。崔骃上《四巡颂》,帝叹之。谓侍中窦宪曰:‘知崔骃乎?’对曰:‘班固数为臣说之,然未见。’帝曰:‘公爱班固而忽崔骃,叶公之好龙也。可试见。’骃侯宪,宪倒屣迎,笑谓骃曰:‘吾受诏交公,何得薄我哉!’遂揖入也。” 《后汉书·崔骃列传》“倒屣”作“屣履”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:“献帝西迁,粲徙长安,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。时邕才学显著,贵重朝廷,常车骑填巷,宾客盈坐。闻粲在门,倒屣迎之。粲至,年既幼弱,容状短小,一坐尽惊。邕曰:‘此王公孙也,有异才,吾不如也。吾家书籍文章,尽当与之。’”

释义用法

后汉时崔骃才高,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,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。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,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,他听说王粲来访,赶快出门迎接,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。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,宾主相知投洽。

用典形式

【倒屐】 宋·陆游:“野客款门聊倒屐,溪潭照影一轩眉。”

【倒屟】 唐·皮日休:“多君方闭户,顾我能倒屟。”

【倒屣】 北周·庾信:“倒屣迎悬榻,停琴听解嘲。”唐·王维:“披衣倒屣且相见,相欢语笑衡门前。”宋·王安石:“抠衣最出诸生后,倒屣常倾广坐中。”清·黄遵宪:“识公十数年,相见辄倒屣。”

【倒凫舄】 宋·苏轼:“里人下道避鸠杖,刺史迎门倒凫舄。”

【倒屣迎】 唐·张南史:“俗赖褰帷问,人欢倒屣迎。”宋·苏轼:“卧闻客至倒屣迎,两眼蒙笼余睡色。”

【迎君倒屣】 唐·白居易:“迎君常倒屣,访我辄携衾。”

【倒迎门屣】 宋·黄庭坚:“归时定倒迎门屣,问雁安能学度辽。”

【倒屣相迎】 清·顾炎武:“门前有客跨青牛,倒屣相迎入便留。”

【登门倒屣】 唐·吴融:“贱子曾尘国士知,登门倒屣忆当时。”

成语典故2

【词目】: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

【发音】: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

【释义】: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

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,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。原喻要广纳人才,才能成就大业。

【出处】:战国时期李斯 《谏逐客书》

【易错】:易被误认为强大的势力不怕弱小的势力。

【成语故事】:秦始皇当政后,国家逐渐强大,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,防止异国渗透,打算驱逐异国侨民。丞相李斯得知后犯颜直柬,上书说:泰山不让弃一粒土壤,才有如此顶天立地之大。江河对细流均吸纳归己,才有无底之深。作为一国之君,不拒绝任何黎民百姓的追随才昭示他的贤明大德。所以疆土不论东西南北,百姓不分同族异国,只要归顺于我,都该使他们安居乐业,这样天下太平,神灵也会降福于世,这才是以前三皇五帝无敌之所在。

李斯的观点打动了始皇,于是收回了逐客令,并从此广纳天下人才,终于统一了六国。

后来西汉文学家韩婴又根据李斯此论引申为“泰山不让砾石,江海不辞小流,可以成其大。

现在人们以“泰山不让土壤”或“泰山不让砾石”来告戒世人要虚怀若谷,容事容人,作泰山一样的谦谦君。

成语典故3

【成语】: 乐极生悲

【拼音】: lè jí shēng bēi

【解释】: 高兴到极点时,发生使人悲伤的事。

【出处】: 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酒极则乱,乐极则悲,万事尽然,言不可极,极之而衰。”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夫物盛而衰,乐极则悲。”

【举例造句】: 谁知乐极生悲,一朝触犯了朝廷,阖门待勘,未知生死。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十七

【成语故事】:

战国时,齐威王经常通宵饮酒作乐,不理朝政。楚国乘机出兵进攻齐国。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来救兵,才解了齐国之围。

在庆贺淳于髡搬兵有功的宴会上,齐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会醉?淳于髡回答说:“我喝一斗也醉,喝一石也醉。”齐威王不解其意,又问道:“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,怎么能喝得了一石呢?”

淳于髡想借此机会规劝齐威王不要通宵饮酒,于是就委婉地说:“道理是这样的:如果大王赏给我酒,在喝酒的时候,大王坐在我面前,法官站在我旁边,御史站在我后边,我就感到恐惧,喝上一斗也就醉了;若是在民间,不分男女坐在一起,一边饮酒,一边游戏,喝上八斗也不会醉;假如到了夜里,主人把我留下,无拘无束地坐在一起,这时喝上一石,也不会醉。所以古人说,酒喝到了极点,就不能遵守礼节,人快乐到了极点,就会发生悲哀的事情。”

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已,从那以后就不再通宵饮酒了。

成语典故4

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大全篇一:一窍不通

殷纣王,是商朗的末代帝王,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。

他整日胡作非为,并不尽心朝政,沉湎于酒色,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,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。

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,是一位忠心的良臣。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,心中十分着急,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,为民多做好事。

有一次,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,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,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。比干知道此事后,又急忙劝谏纣王,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,错杀无辜,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。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,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。

纣王愤怒地嚷道: 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,我要把他杀了,取出心来看个究竟! 纣王果真杀了比干,并挖出了他的心。孔子说起这件事,感叹道: 纣王心窍不通,如果通了一窍,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!

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大全篇二:疾风劲草

西汉末年,颍[Yǐng]阳(今河南省许昌附近)有个人名叫王霸,刘秀起兵反王莽路过颍阳时,王霸带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,请求入伍,刘秀表示欢迎。王霸入伍后忠心耿耿,多次打胜仗;特别是在昆阳(今河南叶县)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,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。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,在河北省邯郸一带镇压王郎等各路农民起义军时,军事行动遭到了很大挫折。面对逆境,当初和王霸一块儿入伍的朋友们,现在都偷偷地溜走了,只有王霸继续战斗在刘秀的队伍中。经过这次考验,刘秀对王霸更加信任了,他动情地说:“在颍阳投奔我的人现在大都走了,只剩下你一人留下为我出力,真是疾风知劲草啊!”刘秀登基做皇帝后,封王霸为偏将军,后又任上谷(今河北省中西部)太守。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,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。

人们常用疾风劲草这个成语来比喻立场坚定不移,即使遇到最大困难也不变节。

历史上经典成语典故大全篇三:含沙射影

传说古时候,江淮间出产一种很特别的甲虫,名叫蜮,又有人称做射工、射影、短狐、水狐。

这种虫常常伤害人,形状很是奇怪,背上 ……此处隐藏3575个字……·王衍传》:“衍虽居宰辅之重,不以经国为念,而思自全之计。说东海王越曰:‘中国已乱,当赖方伯,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。乃以弟澄为荆州,族弟敦为青州。因谓澄、敦曰:‘荆州有江,汉之固,青州有负海之险,卿二人在外,而吾留此,足以为三窟矣。’识者鄙之。”

释义用法

冯谖 (一作驩) 为齐国孟尝君门客,他为孟尝君去其领地薛收债,将债券都烧了,百姓感恩。后孟尝君被迫去位归国,百姓扶老携幼来迎接,冯谖说,狡兔有三窟,你现在只有一窟,我再为你营造二窟。又去梁国游说,使梁惠王重金礼聘孟尝君。而齐王闻信后,非常恐慌,赶忙派大臣来请孟尝君回朝,并写书向孟尝君谢罪,孟尝君因而又官复原职。这样,“三窟”皆成。晋王衍 (字夷甫) 亦有任其二弟为地方长官,作为“三窟”,求得身家安全之事。后以此典表现为避祸求安,多设藏身之所。

用典形式

【三窟】 唐 ·李白:“孟尝习狡兔,三窟赖冯谖。”宋·黄庭坚:“藏拙无三窟,谈禅剧七禽。”宋·范成大:“百年何处用三窟,万事信缘安一技。”

【狡穴】 宋·范成大:“犬骄鹰俊马蹄快,狡穴未尽须穷追。”

【失三窟】 清·王士禛:“王家宁馨失三窟,华亭鹤唳悲清秋。”

【兔三窟】 宋·张元干:“荣枯过眼海一沤,出处何心兔三窟。”金 ·元好问:“青州荆州兔三窟,古人今人貉一丘。”

【狡兔计】 清·孙淑:“文从狡兔计,高枕乐未央。”

【狡兔窟】 明 ·汤显祖:“狡兔窟何所,魁梧数尺坟。”

【营三窟】 宋·陆游:“迂疏早不营三窟,流落今宁直一钱。”

【谋三窟】 清 ·丘逢甲:“此身未愿谋三窟,吾学原期敌万人。”

【夷甫三窟】 宋·黄庭坚:“正令夷甫开三窟,猎以我道皆成擒。”

【兔藏三窟】 唐·杜甫:“鹏碍九天须却避,兔藏三窟复深忧。”

【狡兔三穴】 唐·陈陶:“狡兔有三穴,人生又何常。”

【狡兔三窟】 唐·罗隐:“计疏狡兔无三窟,羁甚宾鸿欲一生。”

【狡兔求窟】 清·文廷式:“相臣狡兔求窟,国论伤禽畏弦。”

成语典故10

【拼音】huǐ chē shā mǎ

【成语故事】汉朝时期,冯良30岁时担任尉从佐,他讨厌为官被人驱使。一次,他奉命去迎接督邮,一路感慨万千,因路不好,车子颠坏了,他干脆抛弃车子,连马也杀掉,脱下官袍,从此隐遁到犍为,从杜抚学,过着隐士的生活。

【出处】毁车杀马,逝从此以径归;卖剑买牛,分余生之永已。 宋·陆游《谢曾侍郎启》元晦虽有毁车杀马之说,然势恐不容不一出也。 宋·陆九渊《与陈倅书》

【解释】废弃车马。喻归隐意志坚决。

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比喻句

【相近词】杀马毁车

【成语示列】毁车杀马,逝从此以经归;卖剑买牛,分余生之永己。 宋·陆游《谢曾侍郎启》

成语典故11

是指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。事出《南齐书·孝义传·江泌》:“(江)泌少贫,昼日斫屧(做鞋子),夜读书,随月光握卷升屋(登上屋顶)。”此典流传甚广,主要有“映月”、“趁月亮”、“月下读”、“对月影”等形式。

成语典故12

拙: 笨。谓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。语出《老子》第四十五章: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

老子姓李名耳,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。他所著《老子》一书,用“道”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,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,涉及政治、军事及日常人伦生活。《老子》一书共分八十一章。第四十五章是谈论人伦生活的一部分。老子指出: 有道德修养的人,他的言行的实质和表象并不是相同的。大的成就如同亏缺,然而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;大的充实好像空虚,但是它的用处是不会消失的;大的正直就像弯曲;大的聪明就似愚笨;大的辩才好像言语迟钝;大的益处好比亏损。在生活方面,活动能够战胜严寒,静止能够打败酷热。在政治方面,清而无欲,静而不为,能够做天下的正人君子。

现“大巧若拙”通常用来比喻有智慧才能的人,不露锋芒,表面上好像很愚笨。

成语典故13

图穷匕见的意思: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。故事源自战国的秦始皇与荆轲。

成语图穷匕见出处和典故

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王谓轲曰:‘起,取武阳所持图。’轲既取图奉之。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”

图穷匕见故事介绍

战国末期,秦国实力强盛,攻灭了韩、赵两国后,又向燕国进军。为此,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,以扭转局势。

那么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谁呢?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,名叫荆轲,此人就是图穷匕见的主人公。他擅长剑术,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。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,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: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,二是燕国督亢地区(今河北涿县东)的地图,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。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。行刺秦王的匕首,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。此外,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,此人叫秦武阳。临行时,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,将荆轲送到易水边。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《易水寒》。

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,非常高兴。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。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,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。

秦武阳在上台阶时,紧张得双手颤抖,脸色变白。荆轲赶紧作了解释,并按秦王的要求,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,当场打开,取出地图,双手捧给秦王。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,细细观看。快展到尽头时,突然露出一把匕首。荆轲见匕首露现,左手抓住秦王衣袖,右手举起匕首便刺。

但是,荆轲并未刺中秦王。秦王急忙拔剑自卫,却又一时拔不出来。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。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,不敢擅自上前。

就在这紧张的时刻,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,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。秦王顿时醒悟过来,迅速拔出剑来,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。荆轲倒地后,将匕首投向秦王。结果未中,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。

成语典故14

半夜鸡叫

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,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。日子一长,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。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,在一天夜里,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,不一会儿,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,伸长脖子学鸡叫,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,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,他才离开。

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,大家非常气愤,都到地里睡觉去了。天亮后,周扒皮到地里一看,长工们都在睡觉,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。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,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:当天夜里,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,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:“捉贼!”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,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。地主婆闻声赶来,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,大家这才住手,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。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,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。

《成语典故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